一、认识蜂蜇伤
蜜蜂与黄蜂:蜜蜂的毒性相对较低,蛰针通常留在皮肤中,而黄蜂的毒性较强,蛰针可反复使用,且攻击性更强,容易引发更严重的过敏反应。
胡蜂与马蜂:胡蜂的毒性极高,尤其是亚洲大黄蜂,其毒液中含有神经毒素和溶血毒素,可能导致严重的组织损伤甚至死亡;马蜂的毒性虽稍弱,但蛰伤后也可能引发剧烈的局部反应和全身症状。
二、蜇伤症状
1、局部症状
蜇伤部位会迅速出现红肿,一般在几分钟内就开始显现。这是因为组胺使血管扩张,血液渗出到周围组织。
紧接着会出现疼痛,疼痛程度因人而异。有的人可能只是轻微刺痛,而有的人则会感觉疼痛难忍,这与毒液中多种致痛物质有关。
还可能形成水疱,这是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,组织液渗出积聚而成。
2、全身症状
轻度全身症状包括头晕、乏力、恶心等
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、心跳加快、过敏性休克等。过敏性休克是最严重的情况,若不及时救治,可能危及生命。患者会苍白、血压下降、意识丧失等。
三、急救步骤
1、立即拔除蜇针
被蜜蜂蜇伤后,要尽快查看蜇伤部位,找到并拔除蜇针。因为蜜蜂蜇针不像黄蜂蜇针那样可以反复蜇刺,它蜇人后蜇针会留在人体内。
可以用镊子小心地夹住蜇针,尽量靠近皮肤表面将其拔出。注意不要挤压蜇针,以免更多毒液进入体内(镊子夹取法)。
若没有镊子,可用信用卡、身份证等卡片的边缘,轻轻地从毒刺的一侧向另一侧刮,将毒刺刮出(卡片刮除法)。
注意:千万不能用手挤压毒刺周围,因为挤压会使毒囊中的毒液更多地进入人体。曾有案例,有人被蜂蛰后用手挤压,导致局部红肿和疼痛加剧,还引发了更严重的过敏反应。
2、清洗伤口
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蜇伤部位。肥皂水是碱性的,能中和蜜蜂毒液中的酸性成分。冲洗时间至少15分钟,以尽可能多地清除毒液。
冲洗时要轻柔,避免用力揉搓伤口,以免损伤皮肤,加重炎症反应。
3、冷敷
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蜇伤处。冷敷可以收缩血管,减少毒液扩散,缓解红肿和疼痛。每次冷敷时间约15~20分钟,每隔12小时可重复一次。注意不要直接将冰块放在皮肤上,要用毛巾或衣物包裹,防止冻。
4、药物处理
局部可涂抹炉甘石洗剂,它具有收敛、止痒的作用,能缓解蜇伤后的瘙痒和不适。
如果疼痛明显,可外用含有利多卡因等局部麻醉成分的药膏,减轻疼痛。
若出现全身症状,如头晕、恶心等,可口服抗组胺药物,如氯雷他定、西替利嗪等。这些药物能对抗组胺引起的过敏反应,缓解症状。
对于严重的全身过敏症状,如呼吸困难、过敏性休克等,必须立即送往医院救治,并在途中可注射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。
四、就医指征
全身过敏反应:当被蜂蛰伤后出现全身过敏反应,如呼吸困难、喉头水肿、血压下降、意识模糊等症状时,应立即就医。例如,有患者被蜂蛰后几分钟内就出现呼吸困难、面色苍白、血压急剧下降至80/50mmHg,这种过敏性休克情况若不及时抢救,会危及生命。
多只蜂同时蛰伤:被多只蜂同时蛰伤时,由于毒液累积可能导致脏器损伤,需要立即就医。曾有案例,一位在野外工作的人员被十几只黄蜂同时蛰伤,随后出现了头晕、乏力、血尿等症状,检查发现肾脏等脏器受到了损害。
蛰伤部位特殊:蛰伤部位在眼睛、口腔、咽喉等敏感区域时必须立即就医。因为这些部位组织脆弱,蜂毒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损伤。比如眼睛被蛰伤后,可能会导致视力下降、眼部感染等严重后果。
五、预防措施
1、避免招惹蜜蜂
在户外活动时,尽量穿着浅色、光滑的衣物。蜜蜂喜欢深色和粗糙的表面,浅色光滑衣物相对不容易吸引它们。
不要使用香水、化妆品等带有浓烈香味的物品,蜜蜂对香味很敏感,容易被吸引过来。
当看到蜜蜂在身边飞舞时,不要惊慌、驱赶或拍打。因为蜜蜂受到惊吓后可能会发起攻击。
2、注意环境
在有蜜蜂活动的地方,如花园、果园等,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。如果发现蜂巢,不要自行去处理,应联系专业的养蜂人或相关部门来处理。
野餐或户外活动时,要选择合适的地点,避免在蜂巢附近。
3、特殊情况处理
如果在野外工作,如园林工人、农民等,要配备防护装备,如防护服、手套、面罩等。这些装备能有效防止蜜蜂蜇伤。
对于养蜂人来说,在管理蜂群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。比如,在检查蜂箱时,要选择合适的时间,动作要轻柔,避免激怒蜜蜂。同时,养蜂人自身也要了解蜜蜂蜇伤的急救知识,以便在自己或他人被蜇伤时能及时处理。
协和江南医院公众号
健康管理中心公众号
就医咨询:027-87959179(发热门诊24小时咨询电话)
027-87958740(一站式服务)
行政咨询:027-87959138(院办)
投诉电话:027-87958689(监察科)
行政值班:027-87953249(非正常工作时段)
体检中心:027-87959103
武汉市江夏区纸坊文化大道1号